作者:赵心放
苏轼有诗云: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真格是一语道出了诗书继世长的真谛。本文专门聊聊四川眉山苏氏传承和发扬诗书继世长家风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唐代有两位,宋代有六位。八大家中,苏家父子有三人,人称“三苏”,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长期以来,笔者特别留意收集四川眉山苏氏是如何传承和发扬诗书继世长家风的史料。
图片
从“三苏”中名声最大的苏轼算起,先祖苏味道,武则天时位至宰相,后为眉州刺史,一子居眉州,眉州苏家始出。祖父:苏序,父母亲:苏洵和程氏,伯伯:苏澹、苏涣,弟弟:苏辙,妻子:王弗(王润之、王朝云),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夭折子女从略)。
【祖父辈】苏序的田产不多,全部种稻谷,按现在的说法是个粮农。他家院子的四周种满了芋头,每年都会收获很多。他把芋头储藏起来。到了春天粮食短缺或遇到有灾情时,就和家人用大锅把芋头蒸好,放在家门口,让饥民们随意取食。由于苏序有爱心,热心帮助人,乡邻们都十分敬重他。
苏序上了一定年纪后才开始作诗,能够很快地写一些通俗诗,据说有几千首之多,但没有流传下来。诗虽然写得比较业余,但可以看出他心胸开阔,表里如一和性格。后来有人提出“五苏”的说法,即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辙,但没有成为主流共识。
苏东坡继承了其祖父旷达、乐观、天真的性格,但就酒量而言,却大大逊色了。有关苏序的资料,载于苏洵的《苏氏家谱》,苏轼的《苏廷评行状》,曾巩的《苏序墓志铭》。
【父母辈】苏洵的二哥苏涣,天圣二年(1024年)考中进士,初授宝鸡主簿,后官至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家哥儿俩初次见到自己的二伯是在庆历七年(1047)年,苏涣丁父忧回到眉山老家守孝。其时苏轼十岁,苏辙七岁。苏涣非常喜欢这两个侄儿,为他们讲述自己少年时发奋读书的经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苏涣无疑是苏轼、苏辙兄弟小时候心目中崇敬的偶像。
由于家境比较好,苏洵幼时贪玩好耍,周游过不少地方,二十五岁时才开始晓得读书。仗着自己比同辈人聪明,脑筋反应快,态度也不是很认真。第一次去应乡试,却不幸榜上无名。这次失败,使他受到很大震动,他认识到,天生的聪明代替不了真学问,读书必须勤奋才行!他把自己的几百篇旧作全部仔细看了一遍,感到没有学到真东西,于是愤然将这批旧作全部烧了,决心迈步从头越。他每日心无旁骛地坐在书斋里,苦读了六、七年经典文章,发誓没有读好书之前,不动笔撰文。此时的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后世人对他有苏老泉二十七,勤奋读书来得及之说。苏洵以后取得的成就,在此就不赘述了。
苏洵的成功之处,除自己有所成就外,还培养出了世人仰慕的下一代。相传苏轼两兄弟小时候和爹一样,不认真读书,一天贪玩好耍。苏洵并不因此直接去斥责他们,而是设法引导哥儿俩。他在哥儿俩经常去玩耍的地方读书,当哥儿俩看到他时,他慌忙把书起来。从而激发了哥儿俩的好奇心,把爹的书拿过来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一步一步地,使他们爱上了读书。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带哥儿俩走访名师高士,通过游学增长了见识。
苏轼的母亲程氏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女性。丈夫苏洵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支持,而哥儿俩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位良师。苏洵因赶考或游学常不在家,哥儿俩的早期教育,实际上是靠他们的母亲。
图片
程氏采取了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督促他们努力背诵精典文章,这是古人重要的学习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一种是启发式教育。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记载, 范滂因反对宦官被通缉,为不连累县令以及母亲主动去投案。十岁的苏轼问母亲,自己打算做个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程氏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程氏注重对年幼后人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
从苏轼和苏辙的诗文以及回忆中,也可以看出程氏早期教育对苏轼、苏辙两兄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苏轼的性喜直言,就与程氏的言传身教和影响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其主旨虽是“言政刺过”,但另一个角度看,也与程夫人的影响有着关系,苏轼少年时书房前“竹楩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几年后,“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人鸟共处,环境优美怡人。这种鸟语花香的氛围,皆因苏轼的母亲程氏“恶杀生”,所以“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所以苏轼的书房前才有这般景致。
【苏轼苏辙辈】经过多年的刻苦磨砺,苏轼学富五车,博通经史,但他不就此“躺平”,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有次,黄州教谕朱司农登门拜访苏轼,在客厅等候多时,苏轼才从书屋出来,对客人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我在做功课。客人觉得奇怪,一个大学问家,还需做啥功课啊?客人问,你做什么功课啊?苏轼回答,抄《汉书》。客人根本不信。苏轼解释道,自己读《汉书》迄今已手抄三次了,每抄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是老朋友了,朱司农不客气地要向他请教,说着接过仆人送来的《汉书》,翻开就问了起来。苏轼作答,无一字误差。试问几次都如此。朱司农敬佩地说,您真是谪居世间的仙人啊!
苏轼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解决困难。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县后,得知当地有一个卖环饼的老太婆,手艺精,饼味好,但因店铺地处偏僻,生意冷落。苏轼抽空去尝了后觉得味道的确不错,就为她写了首诗,大意是老太婆做的饼,色彩均匀,用好油炸出来后呈嫩黄色,就像美人手臂上带的环钏,一不小心可能要把它圧匾。苏轼的名气大,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老太婆挂在小店门口后,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苏轼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不仅常讲父母的教子故事,还通过书信和诗文形式教导后辈。他的长子苏迈入仕后,赠其一方砚台,底座刻有铭文,希望儿子在人生中切实做到慎思、慎行、慎独。
苏轼的四个儿子中,第三子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一生中的不少时光是随父亲在频繁的仕途迁徙中度过的,系苏氏门中第四辈的代表人物。苏过生于杭州,字叔党,号斜川居士,12岁从巢谷学于黄州,19岁中举人。
图片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51配资-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股票如何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