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沙地带的炮火声,终于在10月10日这个周五,不情不愿地收了声,一片死寂取代了震耳欲聋的轰鸣。但这片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土地上,没人会天真地以为这是和平。枪声的休止符,恰恰是另一场无声战争的序曲。
停火协议墨迹未干,哈马斯就联合伊斯兰圣战组织等一众武装派别,甩出了一份联合声明。通篇措辞硬得像石头,核心思想就一个:加沙的未来,巴勒斯坦人自己说了算,什么“外国监护”,门儿都没有。
这份声明,简直是隔着大西洋,直接扇到了白宫脸上。声明里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加沙怎么管、怎么建,都是我们的“内部事务”,得靠巴勒斯坦人自己坐下来谈。这不明摆着是冲着美国总统特朗普那套“加沙重建计划”去的吗?
那计划听起来可美了,要成立一个由特朗普亲自挂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当“监军”的“和平委员会”,来监督一个技术官僚临时政府。现在,巴勒斯坦人用一份联合声明给出了最干脆的回答:我们的家,我们自己做主,不劳您大驾。
一张否决票的人命账单
说起这份停火,真是用命换来的,代价惨得让人心碎。时间倒回不久前的9月1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第一万次会议。一份要求加沙立即无条件停火的决议草案,最终的表决结果定格在14比1。
可就是那唯一的“1”,来自美国的一张反对票,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希望。这已经是自去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第六次动用否决权了。每一次,都把加沙的和平之门堵得死死的。
冲突刚起时,加沙的死亡人数还不到三千。等到这次表决,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骇人的六万五千多。美国的理由每次都那么“政治正确”,不是说决议没谴责哈马斯,就是说没承认以色列的自卫权。
这些外交辞令,在加沙民众耳边持续不断的爆炸声中,显得那么空洞和讽刺。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份措辞完美的政治文件,而仅仅是能活下去的安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投票后,对着全世界媒体连发三问,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心:“到底还要死多少人,加沙才能停火?到底还要发生多少惨剧,人道物资才能进去?到底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安理会才能干点正事?”这三问,问出了全世界的憋屈和愤怒。
瓦砾堆上的两种未来
现在,停火总算来了,以色列军队开始从加沙北部撤离。成千上万流离失所的人,踏上了回家的路。可他们看到的,早已不是家。家?哪还有家。
半岛电视台记者哈尼·马哈茂德在现场说:“加沙城几乎被抹平了。我们走的时候还能看到些楼的轮廓,现在回来,什么都没了,就是一片瓦砾,死气沉沉。”
就在这片瓦砾之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蓝图,正在激烈地掰手腕。巴勒斯坦各派已经放话,要赶紧开个全国大会,统一思想,制定策略,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国家机构。这,是一个从废墟里刨出来的自救方案。
而另一边,是特朗普主导的、空降的“救世主”剧本。那个所谓的“和平委员会”,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更像个监护人,要手把手地教你怎么过日子。巴勒斯坦各派的联合声明,就是对这种“好意”最明确的拒绝。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一旦接受了,所谓的“重建”就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占领。
铁杆盟友也尴尬了
美国的霸道,不光让国际社会看不下去,就连自家的盟友圈里,也开始有了杂音。就在安理会投票那阵子,英国首相斯塔默在自己的乡村官邸,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开了个联合记者会。
本该是哥俩好、秀肌肉的场面,结果因为巴勒斯坦问题,气氛瞬间降到冰点。当着所有记者的面,特朗普毫不客气地反对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这话一出,斯塔默脸上那点笑容,肉眼可见地僵住了,只能赶紧打哈哈,说我们都希望加沙和平。
这种微妙的场面,恰恰说明,即便是最铁的盟友,也开始对美国的中东政策犯嘀咕了。
与此同时,中东本地的玩家们也在悄悄变阵。阿联酋私底下已经警告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就是踩红线,不惜拿外交关系降级来威胁。海湾合作委员会更是在多哈开了个特别会议,罕见地宣布“打卡塔尔就是打我们全体”,还计划搞联合防空演习。这些动作都在表明,大家对以色列的忍耐,快到头了。
结语
停火协议的第一阶段,允许清理废墟的设备进入加沙,这算是重建的第一铲土。但真正的重建,绝不只是清理瓦砾、盖起高楼那么简单,更核心的,是政治的重建,是人心的重建。
围绕加沙未来的博弈,才刚刚进入高潮。是让外部力量来画一张看起来很美的饼,还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之上,亲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未来?
巴勒斯坦人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这份从瓦砾中吼出的宣言,带着血与土的味道,或许比任何唇枪舌剑都来得更有分量。
51配资-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股票如何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