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局办公室里,薄一波拿着那份人事报告,手都有点发抖。提拔柯庆施进华北局,这事他考虑了很久。刘少奇看着他,慢慢说出那句话:“提拔他后果很严重,你要负责的。”这话说得薄一波心里一沉。
革命情深如海,生死之交难忘
说起薄一波和刘少奇的关系,那真是过命的交情。1931年那个夏天,23岁的薄一波被抓进了草岚子监狱。那地方,进去就别想轻易出来。
监狱里的日子苦得要命。国民党搞什么”反省政策”,想让这帮共产党软化。薄一波在里头当支部书记,带着大伙儿硬顶着。1935年,情况更糟了,薄一波他们12个人被判了死刑。死亡就在眼前晃悠,但这帮人硬是一个字都没松口。
1936年春天,转机来了。刘少奇受中央派遣到华北主持北方局工作。他一到天津就发现,华北的党组织被破坏得厉害,干部严重不够用。华北的抗日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到处喊着要共产党派干部去领导。
刘少奇心里着急。找柯庆施一聊,柯庆施说:草岚子监狱关着几十个老干部,都是好样的,就是不肯在反共启事上签字,出不来。
刘少奇当时就拍板了。他和柯庆施一起给中央写信,建议用”自首”的方式把这批人救出来。中央同意后,柯庆施负责具体操作。
监狱里的人刚开始不信。第一封密信送进去,薄一波他们开会研究,一致认为这是敌人的圈套。“要我们办出狱手续?那不就是登报脱党吗?砍脑袋也不干!”
第二封信来得更直接:这是刘少奇同志的决定,中央已经批准了。狱中的同志们这才明白,这是组织的决定。
1936年9月,薄一波等54个人分九批出狱。出来后,柯庆施半开玩笑地说:“让你们办手续,是我们向中央建议的。你们这些诸葛亮,非要三请才出来。”
薄一波出狱后,对刘少奇那是感激得不得了。这可不是一般的救命之恩,是给了他第二次革命生命。从那以后,薄一波对刘少奇就有种特别的信任和依赖。
柯庆施这个人,复杂得很
要说柯庆施,这人确实有来头。18岁就跟陈独秀通信,陈独秀还挺喜欢这个小老乡。1920年柯庆施到了上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还在《新青年》上发过文章。
1921年10月,陈独秀被抓,柯庆施也一起进去了。那次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花了500两白银把他们救出来的。
更牛的是1922年,20岁的柯庆施和张国焘、邓培一起去了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大会,还见到了列宁,握了手。后来邓培牺牲了,张国焘叛变了,柯庆施就成了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份资历,在党内那是相当硬的。
但是柯庆施这人有个毛病,关键时刻容易掉链子。1933年,党中央让他带着大笔经费去满洲,他怕危险没敢去,把钱花了,还写假报告骗组织。这事后来暴露了,延安整风时给他的结论是”犯有在危险时刻动摇并欺骗组织的错误”。
到了延安,柯庆施的日子也不好过。1942年搞抢救运动,他被打成特务。刘少奇当时就指出,柯庆施的问题是始终不肯揭露王明。那段时间柯庆施什么话都不说,他老婆受不了压力,投井自杀了。
后来刘少奇承认搞错了,毛主席也亲自修改了对柯庆施的结论,说他”守纪律,有成绩”。但是经过这么一折腾,刘少奇对柯庆施的印象更不好了。
抗战胜利后,柯庆施到了晋察冀解放区。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他当了第一任市长。说实话,柯庆施在石家庄干得还不错,带着3600个干部把这个大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
华北局成立,薄一波坚持己见
1948年春天,解放战争形势大好。刘少奇提议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局。中央很快同意了,任命刘少奇为第一书记,薄一波为第二书记。
华北局的意义可不一般。刘少奇说过,华北工作带全国意义,现在建设的各种制度,将来要为全国所取法。这相当于是在为未来的中央政府做试验。
按规定,进入华北局的都得是七届中央委员。薄一波琢磨着人选,想到了柯庆施。在他看来,柯庆施资历深,能力强,特别是在营救行动中表现出色,在石家庄的工作也有成效。
薄一波把这个想法告诉刘少奇,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刘少奇态度很坚决:不行,绝对不行。
薄一波有点想不通。柯庆施哪里不好了?见过列宁,资历够硬;营救有功,能力不错;石家庄干得也挺好。刘少奇为啥这么反对?
两人在办公室里讨论了很久。刘少奇详细解释了自己的担忧,但薄一波还是坚持己见。他觉得刘少奇可能对柯庆施有偏见,毕竟延安那事已经澄清了。
刘少奇看薄一波态度坚决,知道说不动他了。最后只能妥协:“那好,但后果会是严重的,你可要负责。”
这话说得很重。“后果很严重”,“你要负责”,每个字都带着分量。但薄一波当时没完全听懂这话的深意。
华北局成立后,工作确实繁重。要筹备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要探索各种新的政府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选对人确实关键。
事实胜于雄辩,薄一波醒悟
多年以后,薄一波坐在书房里写回忆录,想起当年那档子事,心里五味杂陈。
他在回忆录里老老实实承认:“后来事实证明,少奇同志是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我的看法是根据一时一事的判断,完全错误。”
这话写得挺不容易的。承认错误对谁来说都不轻松,特别是承认自己在这么重要的事上判断失误。
薄一波当时的想法其实也好理解。柯庆施帮过自己,这份恩情摆在那里。人都有感情,对帮过自己的人自然会有好感。但是做干部工作,光有感情不够,还得看品格,看大局。
刘少奇的判断就不一样了。他在1930年代当过北方局书记,跟柯庆施打过交道,知道这人的底细。特别是延安整风那事,虽然后来澄清了,但柯庆施的表现让刘少奇看出了问题。
薄一波当时在太行山打仗,对延安的很多事不太清楚。信息不对等,判断自然就有偏差。
现在想想,刘少奇那句”你要负责”,真是有深意。他不是在推责任,而是在提醒薄一波,当领导就得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责任不光是对组织的,还是对历史的,对人民的。
薄一波后来总结说:“从这件事我深深感到,考核任用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用错了人,一旦让他们钻到高级领导层,必然要玩弄诡计、兴风作浪、其祸患极大。”
这话说得够狠,也够实在。用错人的危害确实大,特别是高级干部,影响面广,破坏力强。
刘少奇的政治智慧
刘少奇当年的判断,现在看来确实高明。他不是简单地看不惯某个人,而是站在大局考虑,站在长远考虑。
华北局承担着探索经验的重要任务,领导班子的选择不能有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国的工作。
刘少奇虽然坚持己见,但最终还是尊重了薄一波的意见。这种做法也挺有水平的,既坚持了原则,又照顾了同志关系。
薄一波的坦诚反思也让人敬佩。能在晚年公开承认错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胸襟。他没有找借口,没有推责任,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自己的不足。
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革命家,在用人问题上也可能出错。这就更说明了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有多重要。不能光凭个人印象和感情,得有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
刘少奇和薄一波都是为党的事业着想,虽然观点不同,但目标一致。这种为了党和人民利益进行的认真讨论,正是党内民主的体现。
现在回头看,这场关于人事安排的分歧,实际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用人思路。薄一波更注重工作能力和个人关系,刘少奇更看重政治品格和长远考虑。两种思路都有道理,但在关键时刻,刘少奇的判断更准确一些。
在选人用人这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上,是该看重一个人的一时表现,还是应该更关注他的长期操守和政治品格?
51配资-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股票如何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