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成都这些“老字号餐饮被山寨”的事,估计很多人都得气得冒烟。外地游客一腔热情跑来想尝个地道老川菜,结果连着踩了两家大店,全是冒牌货。这事,说小了是一顿饭吃得不愉快,说大了那是砸了成都美食的牌子,伤了商家的心也寒了游客的胃。我看啊,这事背后折射出来的,不只是几家店的官司,而是咱们在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市场监管上都还有不少问题。
首先,这些操作山寨的公司,套路玩得忒溜了。抢注商标、批量开店,装修装潢、文案口号,连宣传模特、老墙报纸都复制一套。明明头一个月刚开门营业,摇身一变就敢吆喝自己是“十年老店”、“三代人桌上的饭堂”。更过分的,有些还标榜自己是“唯一总店”、“连续登榜必吃榜”,摆明了要抢流量割韭菜。你说普通游客、外地人哪能分得清哪个是正宗老店?更别说有些导航软件和点评平台也没能分辨,全都“春熙路店”、“宽窄巷子分店”给你标得清清楚楚,结果全是山寨。
我在这儿说句实话,咱不怪游客“认错”,谁看到了大招牌、好装修、评分高的“总店”不心动?人家来成都旅游,图的不就是吃正宗、找回忆?可现在一顿饭下来,味儿不对,服务一般,价格虚高,走的时候连“老店”名头也给你差评。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还想赚快钱,最后是砸了这口锅,坏了整桌菜。
我觉得,这背后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商家和企业钻了咱们商标制度的空子。这些年老字号餐饮,一个劲埋头苦干、做菜做服务,对商标保护意识实在是太弱。老店一开十几年几十年,结果一时大意,核心商标、相关品类都没注册,甚至名字都被人先行抢注了。等发现新开的山寨店满大街都是,想维权、打官司,可就晚了,商标证书黑纸白字落在别人手里,你说气人不气人?
而这些搞山寨的企业,套路就俩字:“批量”。把市面上的知名老店品牌、菜名全都找一遍,细化组合,模糊“擦边”,全都注册一遍。什么“永乐饭店”、“罗姐芋儿鸡”、“乐山钵钵鸡”、“卢家冒菜”……一拆分一重组,起码几百枚商标,申请下来。更离谱的是,还成立一堆公司,名字一堆全带“餐饮”、“食品”、“管理”,实际一个母公司背后控股。出了事你查也查不清这线条猫腻,真的是“茫茫多,分不清”。
你看上海翔澜、麦田鸭、无名集团,这些名字你现在记住了吧?这些公司雇的团队专门盯着哪里有流量、哪里游客多,然后仿得一点不差,外行乍一看全以为是老字号 “扩张分店”、“全国连锁”。等游客到店,吃了不对味,甚至给了差评,老字号正品商家跳起来也没地说理。更夸张的,这些公司不仅冒充,还自己造起故事:什么“创始人女儿加盟”、“小姨参加合伙”、“祖传三代承制”,你问老店老板,人家连这人是谁都不认识。口碑是正店几十年攒的,利润却变成冒牌货割的韭菜。
你说碰上这种事咋办?有些老店老板脾气大点的,愤怒得一个月没睡好觉。遇到有商标意识还早点注册的,那还好能打官司。但更多是反应慢半拍的,等到市场被瓜分了,流量被抢光了,回头维权吧,单枪匹马跟集团化专业团队对抗,官司你也未必能干得过对方。一些平台上的地图、点评,很多都能随便改地址、改招牌,仿冒店转瞬成了“老店正宗”。
你说维权这事,真还不是三五万一桩小案子。打下来的官司,光是法律成本、时间成本都是一笔不小的账。更别说大多数老店老板都上了年纪,既没啥诉讼经验,也不懂这些互联网、注册流程。一旦成了群体性事件,品牌忠诚粉都开始混淆,最后真正的好品牌也跟着“烂街”,这个损失无法用钱衡量。
有的说,平台是不是有责任?我觉得也免不了。现在点评平台、地图导航,很多商家页都能让新店通过更改“历史”方式去蹭老点评。比如“新永乐饭店(春熙路店)”刚开业一两个礼拜,结果点评页能直接显示“收录二十年”。这还哪有公信力?但你别小看,有的平台并不是故意放水,而是管理不到位、数据流通跟不上骗子的操作。现在明白了,开始紧急“下线违规标签”、清理头图、扣分整治,可是这个口碑已经搞砸了,伤的是一家店,丢的是这座城市的美名。
这事法律是怎么说的呢?其实咱们的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很明确。你只要是用仿冒、虚假、夸大、混淆名称去误导消费者,给市场秩序造成破坏,就是违法的。你注册没打算真拿来用,纯粹“屯商标”、“蹭热度”,那也不算合法商标行为。法院判例都出现了,什么偷用招牌、宣传语、头衔、荣誉,一审判赔就有五万十万的标准。可现状就是,维权周期长,成本高,小本经营的单打独斗,很容易耗到店倒闭了钱也没追回来。
这种碰瓷模式为啥屡禁不止?一是商标还没形成全国真正有效的“谁先用谁保护”法理,二是太多老字号不懂注册策略,最后让专业的“品牌投机团队”钻了空子。人家不图长远利益,也不准备服务社区,只要赚一波“招商加盟”的快钱,品牌死了再搞一个新的,相当于玩起了餐饮市场里的“资本收割机”。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商标抢注公司,到底有没有点良心?人家还真不觉得自己做的是坏事。公司出来“澄清”一番,保证全流程“合法合规”;至于是否刻意山寨,官方说法很淡定:“我们注册的是肖家河永乐,对方是尹记永乐,都有区分。”至于菜谱做法一样、招牌布局一样、“十年老店”的标语全复制,是不是侵犯了谁的权益?他们又一句“大家都卖川菜,难道只能一家能做?”甩锅给平台、甩锅给政策,丝毫没压力。
咱们得承认,商标和品牌管理的现代思路,现在对小餐饮、小老板来说,依旧是个大课题。按理说,做东家生意得先守住自己印章跟名字。可谁有精力天天盯着市场,注册几十个品类、花大几万块钱申请商标?大多数能把家里菜做成名堂的老板,靠的还是老手艺、好口碑。谁能想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被人钻了空子,啥都没了。
那些做“大食局”的“企业”,其实只是在“市场和规则”的灰色地带里玩了一把资本游戏。政策迟早要跟进。现在不少地方市场监督、法院、律师都已经在出手了,光说成都,锦江区市场监管局和相关公号都介入调查,并且判定不少仿冒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后续估计会有一系列管控措施和裁决,加大罚款力度,对恶意抢注、恶意引流的品牌进行集中打击。
但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根子,除了政策法规跟商业社会的不匹配,还有我们文化认知的一环。老店讲口碑、传承、手艺,但嘴巴说自己“没分店”,光写在门口还不够,该注册就是要注册,该打官司就要主动维权。要是沉默忍让,忍一忍、让一让,最后亏掉的是自己;而作为消费者,大家也得练出分辨能力。就好比“豆腐脑是咸的好吃还是甜的好吃”,你必须得尝一尝、问一问真伪——别光看招牌、排队长短。
而主管部门、法律平台、媒体,也得合力把打击这类行为当作头等事。成都还是中国美食重镇、旅游大城,把自家金字招牌砸了,谁都吃亏。等到整条美食街都是“牛鬼蛇神”,来一拨旅行团,走的时候都说一句“成都美食也就那样”,你说这账怎么算?所以,不仅是企业家要有品牌保护意识,社会也该有保护本地老字号的氛围、制度、环境,让好东西被看见、被流传。
说到底,这场“山寨老店风波”,让我们每个人都得警醒。不是好生意谁先注册谁拿大头,也不是谁讲故事谁有理,而是靠真实手艺和好口碑来的营生,只有被法律、市场和社会共同保护,才能真的流芳百世。不然,今天老店冤,明天新店又跟着遭殃,最后活下来的全是“割完韭菜再换招牌”的公司,成都美食也被“割”空了滋味。咱们这口锅,这碗饭,得一起守着。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51配资-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股票如何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